20世紀70年代初,英國有一位叫漢密爾頓的地球化學家,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個實驗計劃,要測定巖石、灰塵。水、魚、糧食和人體的血液、大腦中各種化學元素的含量。問他為什么要做這樣的實驗,他說想測定人體和環境物質中的各種元素的含量是否有什么相關性。巖石和人體會有什么相關性?漢密爾頓做完了自己的實驗,測了60多種元素,結果發現,人體血液中化學元素的含量比例,和地殼中元素的含量比例,有驚人的一致性,也就是說它們二者的豐度(即平均含量)有很多的一致關系,比方說,碳、氫、氧、氮這四種元素,構成人體總量的99.4%,而在地球上,這四種元素也是豐度最高的元素。
這個結果,看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其實是理所當然的。人體的物質來自環境。人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都來自環境。人吃的食物,歸根到底也是來自環境。人體中的元素組成與所處的地質地理環境之間存在著平衡關系。人群所處的地質地理環境一旦因各種原因出現極端情況,局部地區元素的含量發生了變化,就可能導致人體中某種元素含量也隨之發生偏離,從而引起疾病。例如,碘與甲狀腺腫,硒與克山病、大骨節病。銅與心血管病等,都是因人體內元素平衡失調引起的疾病。
隨著人體元素平衡理論的誕生,元素平衡醫學也應運而生。人體健康與環境的密切關系將會被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