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原子核之父的英國科學家盧瑟福(1871-1939),是開辟科學新時代的少數幾個人之一。1899年,28歲的盧瑟福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釷",和新型放射線;1902年他又發 現一種原子可以蛻變為另一種原子,否定了原子永遠不變的舊觀念,榮獲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
1911年,盧瑟福根據"粒子的散射實驗(被稱為盧瑟福實驗),提出了一個類似太陽系結構的原子模型:原子中央是一個帶有正電荷的硬核,所有帶負電的電子圍繞著這個硬核旋轉,就像行星繞著太陽轉一樣。這一理論極大地推動了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為后來深入探討原子結構奠定了基礎。
1919年,盧瑟福用放射性元素釙的 粒子轟擊氮原子,獲得了氮的同位素,第一次實現了元素的人工嬗變。
1920年,他還預言中子的存在,認為原子核內部存在某些不帶電的粒子,很容易打入原子核內,或者和原子核結合起來,或者在它的強大場內蛻變。12年后,這種中子果然被人們發現,成為轟擊原子核的最佳"炮彈",為原子核鏈式反應、釋放原子能提供了條件。
盧瑟福不僅在科學上作出了重大貢獻,還培養了十一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是世界上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導師。
盧瑟福也有失誤的時候。他曾斷言:"就釋放能量來說,用原子核來做實驗,可以說純屬浪費。"然而就在他死后兩年,第一個裂變反應堆在美國建成,這標志著原子能時代的到來。
盧瑟福低估了他的發現的作用,但人類永遠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