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的某一天早晨,日本瀨戶內海的漁民正要出海打魚,忽然發現了一種奇妙的景象:海水在一夜之間由蔚藍色變成了赤紅色,好像是在海灣上鋪了一塊碩大無比的紅地毯,一時間,消息不脛而走,附近的人們都來觀看這聞所未聞的奇景,有的人還贊不絕口,為自己大開眼界而高興。殊不知,這并不是什么奇景,而是一場災難。沒過多少,海風帶來陣陣難聞的惡臭,死魚大批漂向岸邊,這時,漁民們才恍然大悟:啊呀,我們的生計完了!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原來,城市里含有有機物的廢水和污水,加上農田的化肥,經過雨水的沖刷,源源不斷地流到瀨戶內海,本來帶給海的是營養物質,里面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營養元素,還有很多碳,如果適量,有時是可以給海洋漁業帶來好處的。可是這些營養物質實在是太多了,出現了所謂"富營養化"現象。這些物質消耗了海水中的溶解氧,使魚類難以吸到氧,而藻類等浮游生物卻爆炸性地繁殖,赤潮就是紅顏色的藻類大量繁殖而產生的現象。有時,因為藻類的顏色不同,也會在海上出現由黃色或綠色的藻類形成的“潮”。現在,人們把這些都叫做赤潮。另外,高溫以及少風缺雨是引發赤潮的自然因素。
赤潮是漁業的大敵。哪里出現赤潮,哪里的魚類就會大批窒息死亡。赤潮一旦出現,會持續很長時間。
防止赤潮發生,必須減少排人近海的營養物質、有機物和熱電廠廢熱水。我國近海已出現多次赤潮。科研人員調查的結果表明,造成渤海發生赤潮的污染物質很多來自天津和北京。人類把海洋當作垃圾桶,到頭來,這些垃圾還會回到人類的生活當中,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