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環境無休止的破壞,大自然也會回以"顏色"。
中華民族發祥地的衰敗
黃河發源于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9個省區.全長5464公里。黃河和它的支流,哺育了無數中華兒女,黃河流域被稱作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在很久很久以前,黃阿水并不怎么黃,它的名字電不叫"黃河",而叫"大可"。到唐代,人們看到的大河是黃色的,就給它取個“黃河”的外號,沒想到外號競最終代替了它原先的名字。
黃河上游的河水本來是極清澈的,當它進人黃土高原后,被染上了黃色。
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著名的山西襄汾丁村人遺址,內蒙古河套人遺址,山西朔縣峙峪人遺址,陜西西安半坡遺址,陜西藍田人遺址,中華始祖黃帝陵,都在黃土高原的范圍內。據科學家考證,在周代的時候,黃土高原的森林覆蓋率高達53%,可以說,那里半數以上的地方都長著茂密的森林。
黃土高原的森林破壞,首先是來自墾荒。秦統一六國以前,就招徠山西的農民到關中開荒,把西安附近以至秦嶺北坡的樹木破壞殆盡。漢代時搞的墾殖戍邊,又使黃土高原北部的大片森林遭到破壞,使很多草原森林帶變成沙漠。清代人口猛增,需要糧食,遠自湖北、四川、貴州的農民來開墾秦嶺,使秦嶺北坡的森林蕩然無存。
采伐木材和砍柴也是黃土高原森林毀滅的重要原因。秦始皇造阿房宮,砍光了當地的良材大樹,仍不夠用,又去四川采伐,所以當時有"蜀山兀(禿),阿房出"的民謠。項羽攻進長安,火燒阿房宮,3個月火都不滅,可見這個宮殿有多大,用的木材有多少。漢代營造宮室,燒制木炭,取材地點仍是秦嶺,捎帶歧山、隴山。至于陰山森林的毀滅,發生在距今200多年前的清代,也是因采伐和樵柴所致,令人惋惜!
由此可見,黃土高原是由于人為的破壞和不適當的開發,由多林變為少林,以致現在成為只有深溝大壑的黃土高原。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毀于中華民族后代的手里。
墾荒計劃帶來的惡果
在赫魯曉夫擔任蘇共總書記的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前蘇聯的糧食比較緊張,他決定大面積開荒以解決糧食問題。他看中了俄羅斯東部、哈薩克斯坦北部和西伯利亞西部的大片荒地草原。于是從1954年起,先后動員了數十萬熱情的拓荒者,用了五年時間,開出一片比英國國土面積還大的農田,面積有4000萬公頃。這在世界墾荒史上也是一個空前絕后的創舉!
在開頭的幾年中,這些被開墾的處女地確實打了不少糧食,使蘇聯的糧食總產量比過去增加了50%。但是沒過多久便出了問題,這些新墾的干旱草地,由于缺少植被的保護,土壤很容易被風刮走。到1960年,新開土地上的小干旱、小黃風終于發展成大干旱、大黃風。狂風一來,把已經脫水的破碎表土一古腦兒吹走,寶貴的肥沃表土損失慘重。不要說無法下種,就是把種子播到地里也是白扔。當時嚴重受到風蝕損害的土地有1700刀公頃,其中有400萬公頃夥粒不收。
到1963年,風暴更猛。在哈薩克斯坦,受災面積就有2000萬公頃,很多土地被砂石覆蓋。在中亞細亞,大風不但毀了新墾的農田,還使一些原來的耕地深受其害,受災面積達4500萬公頃,比蘇聯歐洲部分的全部耕地面積還大。至此,墾荒計劃宣告失敗。
赫魯曉夫的墾荒計劃得到的只是少許的糧食,失去的卻是永久的草原。
美國的黑風暴
20世紀30~40年代,美國西部經常刮起大風,大風來臨時,把作物表土刮起,飛沙走石,集成大片烏云,鋪天蓋地而來,塵云厚度能使天空數小時陷于黑暗,人們只能緊閉門窗,臉蒙面紗,躲過風暴的襲擊,這就是美國西部的黑風暴。黑風暴是如何刮起的呢?早在19世紀60年代,為了開發美國中西部的半干旱草地,土地投機商大作廣告,把干旱地描繪成是盛產玉米、小麥的糧倉。頃刻間,一些雄心勃勃的農業投資者,長途跋涉來羈西部草地,開始了西部的大開發。
到20世紀30年代,周期性干旱經常影響美國西部草原,由于種植小麥、玉米,把原先的草皮植被破壞了,廣闊的土地失去了保水的能力。1933年、1934年多次發生干旱,幾百萬公頃的農田荒蕪了,成千上萬的農民無家可歸。狂風來到西部草原,卷起表土,由于那里的土質是黑色的,風暴夾卷著黑土,形成黑風暴。由此可見,美國酉部黑風暴是盲目開發西部草原造成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