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國際永久編號第59425號小行星命名為“徐揚生星”。
1958年4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紹興市的徐揚生有很多頭銜,光是“院士”就有5個。從上山下鄉、負笈美國,到香港任教、赴深創校,徐揚生的經歷充滿傳奇色彩。多年深耕科研,從事機器人與智能控制系統研究,徐揚生在空間機器人的設計、控制及動力學研究,以及無重力地面試驗設施的研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3年徐揚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首任校長,他寄語道:從港中大(深圳)走出來的學子,不僅要有一手研究科技的好功夫,還要對國家、社會的發展有擔當。
第五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將于11月23日至25日在深圳舉辦,作為論壇推廣人之一,徐揚生將親臨論壇現場,和全球科學家面對面探討熱點議題,與公眾分享真知灼見。
人工智能極速擴張,誰會失業?
徐揚生說,未來五到十年,在世界范圍內,人工智能是極為重要的領域,“這是一項引領性的技術,各行各業都將受益,包括計算機行業、電子業、制造業、服務業等等。”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更多人擔心,會不會失業?徐揚生說,對于一些行業而言,人工智能確實存在很強的替代性。隨著Interface、語言技術的發展,它的影響還會極速擴張。
徐揚生特別談及全球合作對該領域發展的重要性,“因為這不僅涉及到硬件,也涉及到軟件,不僅涉及到服務行業,也涉及到系統的制造行業,涉及方方面面,更加值得關注的是,涉及到人才的培養。”
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一流人才迫在眉睫
合作與競爭往往相伴,如何將“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如何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人才,這一時代發問在徐揚生眼中格外迫切。“不是二流人才,更不是三流人才,而是一流人才,”他特別提到,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深圳擁有完備的產業鏈,具備人才培養的優勢,這也是他希望在首次落地深圳的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上,與全球學者、業界深入討論的議題。
談及人才培養,身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創校校長的徐揚生深有感悟。他認為,面對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挑戰和沖擊,恐慌回避、拒絕排斥的“鴕鳥心態”是肯定不行的,未來的教育應該是與人工智能綁定在一起、相互支撐、相互成就的。他談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多年來著重在人工智能、未來網絡、數據科學、能源科學、金融、生物信息等領域引進和培養人才,延承了香港中文大學現行學術體系、辦學理念,再結合大灣區、結合深圳的實際配套和支持,學校發展得非常扎實。
“讀無用書、做有趣人”
作為一名專注于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的科學家,徐揚生的生活也離不開書法與寫作。在其辦公室內,處處可見他的原創書法作品,并至今保持著每兩周寫一篇散文的習慣。他時常叮囑學生,要文理融合,把自己的強項發揚光大。“繁忙的都市人,白天忙著工作,就像為都市建造高樓,晚上閑暇時,翻翻散文,就像在高樓間徜徉一湖綠水,小湖能給高樓以靈氣。”徐揚生說。
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多元文化。徐揚生打了個生動的比喻,“文化就像餃子,它有面皮,也有各種各樣的餡放在一起,科技的發展就是這樣,不同觀點相融合,產生火花,才能走得更快、更遠。”徐揚生認為,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開放、信任、合作”的主題與科學精神非常契合,因為“科學技術關著門是做不好的,一定要開放。”
科學界需要不同聲音
對于這場集結全球“最強大腦”的盛會將首次在粵港澳大灣區登場,徐揚生非常期待,屆時,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00名專業人士將同場交流,徐揚生表示,“希望在此次論壇上聽到不同的聲音,因為科學界不怕不同的聲音,越是不同的聲音越離我們前進的步伐越來越近”。徐揚生提到,論壇首次選址深圳,是非常好的嘗試,有助于發揮大灣區門戶樞紐作用,促進國際科技合作與發展。
“11月,在創新之城深圳,期待與您一同同登高峰,探索關于未來的無限可能性。”
轉載來源:直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