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發布了2023年世界大學排名結果,建校不到13年的南方科技大學位列世界大學第166位,中國內地高校排名第8位,被網友稱為中國高校的一匹“黑馬”。在南科大今年6月的畢業典禮上,校長薛其坤用自己的成長經歷勉勵學生:憑借永不動搖的自信與努力,定能戰勝重重困難,定能超越時代的局限,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作為著名物理學家,薛其坤長期從事超薄膜材料的制備、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在清華大學工作時帶領團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楊振寧評價為諾貝爾獎級別的研究成果。薛其坤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5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20年,薛其坤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第五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將于11月23日至25日在深圳舉辦,作為論壇推廣人之一,薛其坤將親臨論壇現場,和全球科學家面對面探討熱點議題。
量子科技革命變革將深刻改變人類生活
“我們正經歷一場量子科技的革命變革,將深刻改變人類生活”,大道至簡,薛其坤舉例,在量子計算領域,我們正處在超大數據時代,需要海量信息處理,提高算力是努力方向,而量子計算如果研制成功,將會使對數據的處理能力得到指數級飛躍和提升,極大地提高處理信息的速度。此外,在通訊領域,如果采用量子通訊,對通訊的安全性來說是一次突破,這對金融、國防極為重要。而量子精密測量,是定位系統用到的關鍵技術之一,測量的精度提高了,會使定位更精確。這些對于人類的生活水平、質量,包括經濟發展都大有助益。
基礎科研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每一次突破背后是埋頭苦干、朝乾夕惕。薛其坤多次稱自己是“711教授”,即早上7點到實驗室,晚上11點離開,這種工作節奏從他在日本東北大學求學時便伴隨他多年,每年工作超330天、每月26天,30年持之以恒的汲汲努力與不懈進取,讓他取得了不少令人矚目的成就。
在外人看來枯燥無味的基礎科研,在薛其坤眼中卻非常有趣。“就像游山玩水時,在田野行走時,也會感覺累,但這種累往往和快樂,和享受的美景結合在一起。我們做技術研究的科學家大都是這種狀態”。
大先生的家國情懷
身體辛苦但精神富足。薛其坤深知誰先找到在常溫常壓下實現超導的材質與方法,誰就將帶領人類開啟一個新的文明紀元,對我們的民族復興、國家興起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所以他矢志不渝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從國外留學歸來后,薛其坤目睹國內外變遷,樹立更堅定報效祖國的信念。他感慨,看到西方發展得非常好,作為一個中國人,作為中國的科學家,為什么不為國家在科學上做出一件世界領先的成果,促進中國科學的發展。“科學的競爭往往在全世界科學家之間進行,如果你率先解決了問題,往往你也很有成就感和人生的獲得感”。正是在報國使命的驅使下,薛其坤愈發癡迷于基礎研究。
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走上“代表通道”,薛其坤擲地有聲地表示,國家的富強給科學家攀登科學高峰、沖擊世界科學問題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和良好的條件,科學家的事業與國家的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生命不息,奮斗不止,把畢生的精力獻給國家的教育和科技事業,用更多的更大的科研突破回報祖國。”
想攬瓷器活 要有金剛鉆
以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雙重身份,薛其坤長期關注原始創新。近兩年,南方科技大學成立了約10個校級科研機構,不僅調動了師生的自主創新能力,還充分體現出團隊集體攻關的優勢。深圳作為先行示范區如何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優勢,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這也是薛其坤經常思考的問題。
想攬瓷器活,就要有金剛鉆。薛其坤說,大科學裝置的先進技術條件可以為科學家探索未知、創造未來提供非常好的舞臺。深圳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發展中的“卡脖子”問題以及未來產業建設相應的大科學裝置,將是全國其他地方大科學裝置的有力補充。
他格外期待將于下月首次在深圳舉辦的第五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屆時,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00名專業人士將同場交流,“通過這次論壇,傳播科學精神,傳播科學知識,讓深圳變成一個弘揚科學、研究科學的重要陣地,要讓大眾也熱愛科學、崇尚科學,從不同的方面為推動科學的發展作出深圳貢獻”。
信息來源:直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