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舉行的第五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主論壇上,發布了基于產業大數據擬定的“粵港澳大灣區十大未來產業方向”,當中信息產業已是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優勢產業,處于全球遙遙領先的地位。“我們相信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今后科技創新將在這些未來的產業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力量。”發布單位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表示。
曲建介紹,十大方向包括未來信息產業、未來健康產業、未來能源產業、未來材料產業、未來裝備產業、未來環境產業、未來農業產業、未來空天產業、未來海洋產業與未來深地產業。
十大產業首位是未來信息產業
位列十大產業首位的是未來信息產業,曲建指,這已是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優勢產業,在市場和研發之間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體系,處于全球遙遙領先的地位。“通過分析我們發現,近年來大灣區企業的技術研發已形成高度融合,優勢產業和新興技術相互支撐力度很強,沒有出現孤島式的創新。”曲建介紹。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
粵港澳大灣區還有哪些優勢產業?
對于第二位的未來健康產業,曲健指出,醫療設備和基因療法是大灣區的優勢技術,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就設在深圳。他還特別提及,另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這兩年隨著AI的出現,AI技術開始大規模應用到醫學診療、基因編輯,甚至精神治療等領域。
而在未來能源產業及未來材料產業方面,曲健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就比較占據優勢。如大灣區在源荷網儲方面已經形成完善的產業生態,形成了萬億級的產業集群,并且與電子信息產業相生相成。在未來能源技術上,大灣區在海上浮動式風機、海水電解制氫、固態儲氫、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等領域均有良好的技術儲備和產品。而大灣區在儲能材料、相變材料、增材制造、高熵合金等領域儲備的技術較多,也在依托醫療器械產業和高端制造業積極探索植介入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等。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大灣區在高端半導體領域不斷取得技術突破,在智能網聯汽車、工業機器人、無人機領域均處于業界領先的地位。曲健在提及未來裝備產業時,就指出“未來我們希望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取得更大的技術優勢,培育新的萬億級產業集群”。而在提及的第八位未來空天技術中,曲健也指出,大灣區圍繞著無人機及人工智能路線規劃、手機衛星通訊、民用火箭等巨大的應用場景和先發優勢,形成了相對完備的創新生態體系。
而在未來環境產業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內超大城市集聚,資源約束日趨緊張,未來環境產業發展不僅是大灣區的內生需求更有著廣泛的市場空間。曲健就指出,目前,大灣區在智慧環境監測、高效照明、制冷、裝配式建筑等領域均有大量的新應用場景和新技術涌現,深圳地鐵五期建設將成為全國最大的裝配式地鐵工程。
至于未來農業產業,雖然大灣區農業產值占比相比較低,但是在農業自動化機械,農業數字化、農作物基因編輯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技術儲備。
海洋產業具技術儲備 成長潛力高
除了粵港澳大灣區已有的成熟產業外,此次還發布了一剛起步但頗具潛力的產業。如未來海洋產業和未來深地產業,大灣區雖處于相對初級的階段,但它們的成長性極強。“這兩個領域由于規模化市場尚未形成,技術創新的總體規模較小,但每個領域都有技術儲備,未來的成長潛力極高。”
事實上,在不久前剛剛落幕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簡稱“高交會”)上,不少展出的高新技術成果就已涉及這十大未來產業方向。例如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展示的量子計算領域關鍵核心設備:超導微波測控系統、超導量子芯片及關鍵零部件等。而在今年高交會首次設展的空天產業,已是深圳未來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截至2023年8月,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企業總量超600萬家,其中就包括一些業務涉及十大未來產業的獨角獸企業。
來源:直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