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顯微鏡發現微觀世界中的“生命之美”,見微知著,共享微視覺盛宴,探索生命現象所蘊藏的奧秘。4月12日,市科普基地深圳灣實驗室第二屆顯微圖像攝影大賽頒獎典禮在光明區文化館順利舉行,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林祥出席活動。
本次大賽自啟動以來,得到了實驗室及大灣區廣大科研工作者和微觀攝影愛好者的熱烈響應。經過初選,展出82幅參賽作品,其中29幅作品來自14家實驗室以外單位的科研工作者,包括南方醫科大學、廣東省人民醫院、澳門科技大學、香港大學、深圳市疾控中心、深圳市人民醫院、深圳市西格諾公司、農科院、深圳大學等。投票評審期間,累計瀏覽量達15.1萬,有效在線投票量13.9萬余票。
本次大賽共產生一等獎2名,二等獎6名,三等獎10名,優秀獎15名。典禮上,獲獎代表介紹了作品意義并分享了自己的獨特創意和奇思妙想,讓大家再次領略了科學與藝術碰撞而出的震撼人心的美麗。
本次活動旨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科研工作者建立一個展示和交流的平臺,同時推廣科研設備的技術普及和資源共享。活動得到多所學校師生廣泛關注與積極參與,600多名來自中山大學深圳附屬學校、華中師范大學附屬光明勤誠達學校、深圳市光明區玉律學校的學生參加典禮。在科普講座環節,深圳灣實驗室生物影像平臺負責人孫正龍老師為同學們帶來“顯微鏡與顯微成像”講座。
據悉,本次活動是深圳灣實驗室舉辦的第二屆以微觀攝影為主題的科學比賽,精美的參賽作品充分展現了大灣區科研工作者探索微觀世界的技術能力、藝術素養和精神風貌。同時,為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和藝術鑒賞水平,本次比賽的參賽作品將在深圳市多家學校及單位進一步向公眾展覽。
自2021年4月《深圳市科普基地、科普示范點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我市多家科研院所積極參與市級科普基地申報工作,深圳灣實驗室被第一批認定為市級科普基地,根據市級科普基地考核要求,深圳灣實驗室一直積極開展科普工作,本次活動就是發揮科研院所專業特長參與科普的一次鮮活實例,科研院所通常具有豐富的科學研究成果和專業知識,參與科普活動可以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傳播給公眾,增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也可以幫助科研成果更好地被社會所接受和應用,推動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的結合。總的來說,科研院所參與科普既是科學家們對社會的責任和擔當,也是推動科學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林祥活動致辭
(資料來源: 深圳灣實驗室)